近日,一款名为"糖心"的社交软件因其iPhone V版强制开启18岁年龄验证功能,在App Store上线24小时内即冲上微博热搜榜前三。该应用不仅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件,更通过AI人脸识别进行双重核验,超30万未成年用户因验证失败被系统自动拦截。这一创新性年龄管控措施引发教育界、法律界和互联网行业的激烈讨论,有家长直呼"早该如此",也有青少年用户吐槽"体验感直接归零"?。
作为国内首款采用动态瞳孔识别的社交应用,糖心痴版的技术创新堪称行业标杆。其算法能检测用户眨眼频率、虹膜纹路等23项生物特征,准确率高达99.7%。据开发团队透露,系统已拦截超过8.6万张伪造证件,甚至成功识别出用父母账号登录的"代验证"行为。不过这项技术也带来争议,有用户反映在暗光环境下识别失败率达40%,更担心生物信息泄露风险?。
教育专家指出,该事件折射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深层矛盾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,2023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.91亿,其中34.6%曾遭遇不良信息侵扰。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调研发现,使用"青少年模式"的用户中,仅12.3%会主动开启该功能。"糖心事件就像一面照妖镜,照出了公司责任与用户自由之间的博弈天平。"??课题组负责人王教授如是评价。
在法律层面,这场争议牵动着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与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微妙平衡。上海某律师事务所梳理发现,2023年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诉讼中,67%集中在隐私权纠纷领域。虽然糖心础笔笔已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叁级认证,但仍有法律界人士质疑:要求用户上传敏感生物信息是否符合"最小必要原则"?这种一刀切的年龄门槛是否涉嫌歧视低龄用户???
面对舆论风暴,糖心开发团队在3月15日召开紧急说明会。技术总监现场演示了数据加密流程,强调所有生物特征信息会在验证后72小时内自动销毁。更透露正研发"家长监护系统",计划通过蓝牙设备绑定实现实时内容管理。不过这些承诺未能平息所有质疑,有网友犀利评论:"防沉迷不能只靠技术围堵,更需要内容建设的疏导。"?
这场持续发酵的互联网保卫战,正在重塑数字时代的成长边界。深圳某重点中学的抽样调查显示,83%的家长支持强化年龄验证,但同时也期望平台优化亲子互动功能。或许正如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所说:"保护未成年人需要技术利剑,更需要人文温度。如何在数字围栏上开出沟通之花,才是真正的时代考题。"?随着4月1日新版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实施在即,这场对于成长与守护的对话,注定会掀起更多智慧碰撞。